5月3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第1136期头版报道了2012年度“我最喜爱的导师”黄志球教授教育教学工作事迹。全文转载如下:
本报学生记者 宋彦洁
黄志球,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防科技工业软件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计算机学会南京分会副主席,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方法学、系统软件、知识工程。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1部,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重点课程建设二等奖一项,校级科技与教学奖多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航空基金,火炬计划,部科技攻关,型号任务,以及国际合作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正文:
从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黄志球教授已在南航度过23个春秋,从最初的校计算机中心主任到现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教授亲历了我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学生“最喜爱的导师”,同学们的颁奖辞是:他以“每一粒神经元都应在科学的浩海中绽放流光溢彩”鼓励自己的学生。他不仅是学术上的翘首,引南航软件工程之滥觞,更拥有“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志向。
来自艰苦条件的卓越成果
面对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黄志球平静地说起了印象最深的一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飞机制造商麦道公司与中国合作研制干线飞机(即“大飞机”),寻找试飞软件合作伙伴。刚刚硕士毕业的黄志球,深受母校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为国争光的影响,深信:“中美合作干线飞机是航空工业的大事,顿时内心升腾起一种为国效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段时间,黄志球常常“每天只吃一顿饭,每天只睡三小时”,日夜泡在实验室攻关技术难题,在连续奋战了20多天后终于产生了原型成果,由于当时买不起笔记本电脑,他们索性扛着电脑主机到上海、西安,向美方展示研究成果。天道酬勤,黄老师和他的团队研制的系统深受麦道公司的青睐,采用南航教师研发的飞机试飞软件被明确写入了国务院“中美干线飞机研制合作纪要”,该软件在1998年还获得了“航空科技进进步奖二等奖”。除外,黄志球开发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活植物圃信息管理系统”获得了世界植物学大会奖;2006年主持开发的“日本医疗保险药局支援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日本每三家药房就有一家在使用;新近完成的国家863子课题“基于Trustie的神州数码软件生产线改造及应用示范”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高度评价,其成果后又应用到“大运”飞机研制。鉴于良好的学术声誉,黄志球在今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首次“杰出会员”评选中光荣入选。
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成长
1990年4月,黄志球刚到南航时,主要负责大型计算机IBM4341的维护管理工作,为全校教学科研提供计算服务,后担任校计算中心主任。为了推广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黄教授精心谋划学校机房建设新局,带领大家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使南航拥有了南京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和环境。此外,黄教授还组织计算机中心20多名教师钻研教学,“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上机实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改变了原有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分散、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被全国同行誉为 “南航模式”,由此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并担任了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黄志球的课程生动有趣且形式特别。“我上课的时候‘问题’特别多。”黄志球说,每回第一堂课,他通常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寻找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在后续讲课中有重点的启发思考,结课时让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巩固学习内容。黄教授常说:“我希望以问题驱动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开发和锻炼。”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受益匪浅:“这其实是个自主求知的过程,笃学敏行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探讨中前进,在思考中成长。”
在课设方面,黄教授非常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并采取班对班、组对组的形式,让学生分批上台展示课设成果,以统一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评分。最后学生评分的结果也与黄教授的预估相差无几。黄教授的学生陆嘉俊说:“相对于老师的打分,我觉得互评的形式更加客观,对我们来说也更公正。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术精神,互评的过程也是一次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甚至超出了单纯课堂的讲授。”
严谨和蔼的工作狂
在学生的眼中,黄教授是个特别严谨的人,对于科学论断有种异常的执着。一位同学说:“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次集体讨论时,涉及‘痕迹’英文单词的使用情境,黄老师分析持续了1个小时。由于软件是抽象的逻辑制品,他特别强调对新名词的科学界定,修正大家的理解偏差,为避免中文的二义性,对于重要的观点,他总要求大家采用中英文双重方式表述。”对于一篇已被录用的学生论文,严谨的他甚至因为论文的创新表达不够而“威胁”退稿,直至修改满意为止,启迪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
黄教授不仅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导师,也是计算机学院的行政领导。除了上课教学、指导学生外,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院事务,在学生和同事眼中他是一位和蔼的工作狂,对于工作特别认真,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每一个学生都劝黄老师要按时吃饭,不要太过于劳累。念及年轻人“不经饿”,他也会因为讨论过了吃饭的时间经常向学生道歉。”黄教授的博士生徐丙凤同学告诉记者。对于黄教授来说,每天“连轴转”是常态,不论行政工作再忙再累,他每周六都会和学生们集体讨论,“周六例会”从他90年代第一名研究生开始,至今未变。生活中的黄教授中平易近人,学院的青年教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经常得到过他的帮助。
对大学的回忆,对人生的探索
从学生到教师,一直没有离开校园,闲暇时间黄志球也经常会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黄教授的大学生活开始于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回顾那段岁月,他用“物质匮乏,思想丰富”来形容,“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抱负的年代”。文革过后,社会上各种思潮激荡,大学生心中充满怀疑和批判,坚信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实践、去奋斗、去创造。回到当下,黄教授认为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一种浮躁的情绪,很多人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或是复制别人的成功路径,因此也少有人能体会到那种百炼成钢的感觉。黄教授说:“对母校的怀念可能是对于那时的自己的一种怀念,对青春岁月的怀念。”现在他还会经常回母校看看。
关于大学的另一个话题是兴趣。虽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但黄教授对于兴趣则持有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带有功利驱动的浅表的兴趣不一定是可靠的,也许只能称为“欲求”,他更认同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兴趣”。“一件事情你只有在研究并有了自己一定见解后才可以谈兴趣。很多人所谓的的兴趣大多是表面的,和前面所说的浮躁有一定关系。真正的兴趣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慢慢产生的,是一种越深入越喜欢的感觉。”对专业深层次的兴趣和热爱,也表现在黄教授的儿子去年填报高考志愿中,他建议孩子和自己一样选择计算机专业。 “世界上知名企业大多是技术和知识的创新者,但在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中,创业成功的实例很多,但能上教科书的创新知识却几乎没有,国人需要有更多自主创新成果。”黄教授希望儿子在这方面能一同努力。
黄教授告诉记者,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就算再忙再累,也不觉得辛苦,因为只要努力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从特殊年代走出来的大学生,心中始终怀着一份为理想而执著前行的勇气,正如他自己所说是责任驱使着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教育工作,同时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君子之乐也滋润着生活,这种情感一直延续至今,也正是这种不懈坚持和乐观通达,让他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实现学生成长和学院发展目标的同时折射出个人的价值。
云是网络环境下无处不在的计算资源的一种比喻说法,黄教授新获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恰好又是“云计算演化环境中的隐私建模与检测方法研究”,这给人平添了一种虚无缥缈又身临其中的感觉。作为一名计算机人,黄志球在缥缈的“云”端做出了切实可见的贡献,为我校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